春風十里不如你 稻香四溢滿盛京
發布日期:2020-06-01 21:13:21 閱讀量:9380但凡去過北京的人都會知道有個老字號叫“稻香村”,專賣四季糕點與熟食。早些年若有人出差去北京還會帶些糕餅回來饋贈親友;那點心用料的實在,味道也好??扇绻サ牡胤蕉嗔司桶l現;竟然很多地方都有名為“稻香村”糕點鋪,只是名字相同,味道卻有出入。如今想吃個明白,辨別個孰真孰假還真不是一兩句能說得清楚。
在日本愛知大學網站上,有一枚名為《奉天城裏元宮殿の全景》老明信片,拍攝的是老沈陽方城內的建筑與故宮西側的景色。畫面中間是座二層小樓,便是當時的奉天老字號——“真正稻香村”。說起這“稻香村”早年在奉天的歷史,便是一個品牌混戰史。
1916年(民國初年),河北點心匠謝自林先生闖關東來到盛京,在小西邊門里掛起“稻香村”招牌,從事點心生意。自1916-1927年十二間先后開設的“稻香村”就三十三家之多,可見當時“稻香村”在奉天城受歡迎的程度遠非一般可比,一時硝煙四起,競爭激烈。當時相傳“滿城稻香村,真假實難分,欲知誰家好,還得嘗點心。
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奉天,曾經歷過一段短時的太平與繁榮。當時的奉天方城內,以四平街為輻射的經濟帶寸土寸金商鋪林立,綢緞莊、金銀鋪更是節次鱗比。經濟的繁榮自然帶來了商業競爭,想分“稻香村”名號之利的商人自然不在少數。奉天城成了此消彼長的商業暗戰中斗智斗勇的競技場。那時的奉天城有幾家較大的“稻香村”店鋪,分別是商賈章道生于小南門里路東開設的稻香村,周寶華于小南門里路西的“真稻香村”,方蘭亭在大南關大街的“老稻香村”。還有的就是圖片中謝自林開設的“真正稻香村”了。
玫瑰花要用京西妙峰山的,核桃仁得是山西汾陽的,火腿必須浙江金華的,龍眼一定福建莆田的,追求的就是個純正地道。并佐以中國飲食文化里最難學的“手藝”與“火候”,再挑剔的嘴巴也要俯首稱臣了,因此只要用心經營“稻香村”沒有虧本的理!
在這沒有硝煙的較量中,笑到最后是謝自林的“真正稻香村”,其制勝法寶就是四字“質優價廉”。從這最接地氣的四個字里可以看到了謝自林眼光的犀利;奉天雖曾是“陪都重鎮”,卻比不了那些食不厭精的遺老遺少們花天酒地的京城繁華,要想長久立足奉天必要“質優”且“價廉”。這個定位體現了謝自林對奉天風土人情的深入了解與認知,后事也證明這個市場定位的確十分精準。1927年各家“稻香村”漸漸因經營不善,偃旗息鼓。而謝自林的“真正稻香村”已是越做越大,獨霸奉天了。再看圖片里“真正稻香村”所處的地理位置再一次感嘆謝自林的眼光不錯。店址選在張學良于1925年興建的的“軍人俱樂部”(如今是帥府賓館)斜對面。當年東北“國貨”曾與“日貨”有過激烈的競爭,民族商業的發展也帶著與日貨一較高下的心態,選址于此,讓軍人支持國貨(且軍人也有這個經濟實力),確是個不錯的經營之道。再看“真正稻香村”的左邊便是故宮,凡外地游人來此游玩必然是又一客源。而距“真正稻香村”后身不遠處則是另一處娛樂場所“慶豐茶樓”即今天的劉老根大舞臺,1928-31年間曾一度更名為蝴蝶大戲院,據說當年少帥張學良亦常來此看戲。而路過這“真正稻香村”之時買上一兩件點心,在包廂里邊吃邊看,也不是沒有可能的!那繁華的方城內,三教九流們摩肩接踵的場景,生意不好都難!
1956年,謝自林的“真正稻香村” 歸屬于沈陽煙糖公司第三食品店。改革開放后,“稻香村”老字號恢復,前店后廠、產銷一體化經營。1999年,更名為沈陽稻香村商業有限公司。
沈陽稻香村傳統糕點100多個,其中代表性的產品薩琪瑪是滿族傳統食品,制作以冰糖、奶油和面為主,形如糯米條,外形塊中有絲條,顏色金黃,故又有“金絲糕”之稱。清朝初期,努爾哈赤在盛京建都時非常喜愛,并命御廚制作。沈陽稻香村是制作薩琪瑪食品最早最有名氣的餅店。制作過程中,面條蒸食講究溫度和力度,豬油選精料人工熬制,口感新鮮,帶著亮,透著軟,入齒不膩滿是面香。2000年,沈陽市政府在中街南街建清文化節時,特聘請稻香村師傅當場表演制作,市長親自品嘗和觀看。嫻熟的手法,精湛的手藝,傳承著百年御品的自然老口味,深受市長及市民的贊譽和好評。
稻香村糕點以精純為質量先導,絕不粗制。其中聞名沈城的桂花糕,每日所做皆有定數,產品口感柔軟細膩清甜,為的是新鮮老百姓的健康,不添加無防腐劑,保質期較短。
“稻香村”的食品非常講究時令;像端午粽子、中秋月餅、春節年糕、上元元宵等,必然按季出現,準時準點,甚至“稻香村”被人們稱為“月份牌兒”用來提醒季節時令,尤其逢年過節,走親訪友提上一匣“稻香村”那是再有面子不過的事了。
沈陽稻香村老字號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,是近百年來沈陽糕點行業的智慧結晶,世代傳人千錘百煉的傳統產品,很多工藝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。將百年老店的傳統技藝進行保護,以傳統手工技藝為載體,將傳統中華美食傳播到每家每戶,對沈城在全國打造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。
沈陽稻香村就像一部百年“活”史書,將歷史與文化溶于“糕餅”中,讓百年美味至今在百姓生活中燦爛流動,并以新的時尚秀向人們繼續訴說著這個城市不倒的糕點神話。
- 上一篇:魂穿百年 回眸“圈樓”背后的故事
- 下一篇:已經沒有了